close
不欲以眾人之樂換我一己之哀傷,
無意使悲淚化為歡笑,
寧願此聲恆常不乏淚與笑......
淚,容我與破碎的心同在;
笑,以茲證明存在的喜悅。
紀伯倫《淚與笑》(Kahlil Gibran, Tear and a Smile)
真的在實習的時候,才知道「同理」這件事情有多難。
為什麼病人需要和別人交流私人經驗?我又以何種心態去分享自己的心得?
身為臨床心理的研究生,心理界的半調子,所受的訓練和工作上的歷練教我嚴格控制情緒。
也因此,在幾個病人世界裡,很難看到我的個人感受,絕對遵守個案與治療師之間的界線。
但在個人的生活裡,又是如何不同呢?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賴於互相的坦誠與自我揭露的意願,凡是願意鼓起勇氣打開心扉並且放下自我讓別人進入自己的世界或是融入別人的生活,同理便自然的出現,在瞬間,可以感受到一股暖流進入匱乏的心靈世界。
這是一種感染的力量,一種無聲的態度;卻比什麼都重要。
如何在界限中讓個案感受這股流,就像是一條河流,靜靜平穩地、安心地帶領進入另一個新的世界。
是我永遠都要學的課題。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