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神經認知科學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舊金山科技組 現職:舊金山科技組
文章來源:摘自世界日報2013年4月11日
發佈時間:2013.05.21
 
 
為解讀人體最神秘的器官——大腦,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神經學與化工工程結合,製造出果凍一般的透明大腦。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文章來源: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12年12月3日
發佈時間:2013.02.04
 
 
阿茲罕默症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蛋白質的雙重破壞性及治療的潛力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和溫哥華海岸健康研究所(Vancouver Coastal Health)的科學家發現一種分子能控制像剪刀的蛋白質,該蛋白質是與阿茲罕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產生的斑塊有關。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研究發現睡眠和記憶之腦神經迴路各自獨立
作者:楊典錕 現職:留日學人
文章來源:取材自2012/11/02科學新聞
發佈時間:2012.12.26
 
 
熊本大學研究所上野太郎研究員等利用基因操作的果蠅,將控制睡眠覺醒的多巴胺神經迴路以 1 個細胞的層級來特定後成功發現,控制睡眠的神經迴路和控制記憶的神經迴路乃有所不同。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文章來源: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2-10-tools-adhd-patients-early-stages.html
發佈時間:2012.12.13
 
 
Mayo 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最近的「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會」年會中,發表了一項兒童和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早期治療的新方法。他們提供一個好方法給首次被診斷為 ADHD 兒童的家長和老師,使之能夠在第一次問診時就得到較有效的治療。研究人員還展示了一個能幫醫生更佳診斷和治療兒童 ADHD 及對立性反抗症 (oppositional defiance disorder,ODD) 的方法。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摘編:謝美齡 現職:組長
文章來源:澳洲日報網路版2012/11/7
發佈時間:2012.11.30
 
 
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 What Saints, Spies, and Serial Killers Can Teach Us About Success 一書中指出,精神病患者傾向于從事能夠賦予他們權力,並且需要作出冷酷決策的職業,且通常都能夠有所建樹。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現職: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文章來源:University of Alberta, 2012年9月24日
發佈時間:2012.12.04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駐洛杉磯科技組 現職:駐洛杉磯科技組
文章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1/20/n3734171.htm
發佈時間:2012.11.30
 
 
哈佛研究:悲傷使你蒙受金錢損失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駐洛杉磯科技組 現職:駐洛杉磯科技組
文章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1/18/n3732617.htm
發佈時間:2012.11.30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駐英科技組 現職:駐英科技組
文章來源:摘譯自:英國生物技術暨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 2012年10月01日
發佈時間:2012.11.25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駐英科技組 現職:駐英科技組
文章來源:摘譯自: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 2012年10月17日
發佈時間:2012.11.25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駐洛杉磯科技組 現職:駐洛杉磯科技組
文章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1/8/n3725468.htm
發佈時間:2012.11.21

研究:求快或求對 大腦決定方式大不同 

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腦在倉促做出決定時,使用的過程跟做明智決定時不同。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 報導,之前已經有研究辨識出大腦必須在快速與精確之間做出抉擇的得失,不過推斷出大腦在做慎重與快速決定時,使用的基本方法是相同。

但是,美國田納西州范德比大學 (Vanderbilt University) 的新研究指出,大腦在做不同決定時,是使用不同方法。設計並執行這項研究的海茲 (Richard Heitz) 教授說:「身為人類,這在我們經驗中是非常基本的問題,也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事情。」

海茲說:「如果我們可以了解,在我們被迫快速反應時,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變化,在了解整體決策過程上,我們就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項研究是以單個大腦細胞神經元的活動程度來觀察決策過程,這項研究是第一個質疑這個理論的調查報告。研究團隊測量猴子單個神經元的活動力,研究人員要猴子從電腦螢幕上的一堆物體挑出目標,要猴子來回做出快速與精確的決定。

在其中一個實驗情況中,猴子得知只有在做出正確反應時,牠們才能獲得獎勵。在另一個情況下,牠們得知只要決定的快,錯做決定也沒關係。研究人員監測牠們前額葉皮質區的單一神經元訊號。

海茲說:「我們的測驗就像兩個不同遊戲節目。」

他說:「一個稱為快旋風 (Fast Fury),跟 (美國益智遊戲節目) 『危險境地』 (Jeopardy) 很像。必須搶先按鈴回答問題。」

他說:「這跟第 2 個遊戲 - 稱為高風險攤牌 (High Stakes Showdown) - 非常不同,在任何時候按鈴,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不過答錯將受到嚴重懲罰。」

海茲說:「我們觀察到的第一件事是,題目還沒念完,快旋風玩家的神經元活動力就急速上升。」

「我們都有準備好的主觀經驗,這似乎反映在前額葉皮質區的神經元活動力上。」

相較之下,在高風險攤牌中,在玩家等著按鈴時,神經元活動力降到非常低的程度。這種情況跟目前認為大腦是使用相同過程來做所有決定的理論非常不同。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於「神經元」(Neuron) 期刊。


邁向知識航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